冷冻面为何难展拳脚?
Date: 2016 - 06 - 21
Views: 745

 一面多样、一面多味的“中国面”历史悠久,但冷冻面至今尚未在面食领域打出“气场”,成为冷冻食品的“当家花旦”,有多方面的原因。

首先,国内设备业“不给力”,硬件难以满足冷冻面生产需求。

上个世纪90年代,国内就有企业开始涉足速冻面,当时的技术不完备,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存在一定的困难。后来,随着冷冻面设备、生产线的研发,冷冻面的生产进入一些企业的视野。

但是,国内一些设备企业只顾眼前利益,在原有的挂面设备基础上稍做改进就投入生产速冻面,忽视了速冻面与挂面产品特性的不同。而制面设备只有具备了真空负压和面的条件,拥有足够的饧面时间及大压薄率的轧延成形能力,才能满足高品质的冷冻面产品要求。

此外,设备生产企业怎样利用物理手段延长保鲜、保存时间,减少相关添加剂的用量,以充分体现高端面条营养和新鲜的价值,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。

一位业内人士称,设备的“不给力”限制了冷冻面的发展。缺少大批量的设备需求,只是部分食品企业的“私人定制”,也决定了设备厂家不愿意花费精力、成本研发适合国情的冷冻面生产设备。

在冷冻面快速发展的日本,设备端没有对产业的发展形成障碍。

比如,日本的SODICKTOM集团在2007年并购了世界最大的专业制面设备制造商——日本TOM株式会社,成立了“沙迪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汤姆事业部”,专门研发并制造制面设备,其产品既有方便面生产设备,也有冷冻面生产设备、鲜面生产设备、冷藏面生产线等。

而国内几乎找不到专业以制面为研发、生产对象的设备商,所以,有冷冻面发展欲望的厂家“眼光向外”,寻求设备的合作。

首家生产湿法方便面的北京金田麦国际食品有限公司,于1992年就从日本TOM株式会社引进了一套6000袋/小时的生产设备及技术,随后,又购进一套8000袋/小时的设备。其品牌“伊田面馆”的产品有乌冬面、拉面、荞麦面、米线等,除了出口外,主要在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深圳等地销售。

2003年,青岛百龄麦食品有限公司也从日本TOM株式会社引进了一套乌冬面及拉面兼用型的生产设备,其产品销往香港。

2014年,伽力森花2000万元引进了一条进口生产线,其董事长王伟强认为,这条智能生产线给了他冷冻面生意的“底气”。

其次,在消费者培育方面,冷冻面缺少相应的广告、舆论造势。

它不像“五谷道场”,打出“非油炸,更健康”的旗号;也没有思念“金牌牛魔王”的娱乐造势;更不似日本拉面,在上世纪80年代,作为一种食品成为了一种时尚。

没有了季节象征的标签,缺少了汤圆“团团圆圆”的意象,再加上街边烩面馆、拉面馆等鳞次栉比,现做现卖的鲜面以一碗10元左右的价格拉走了消费者,冷冻面市场的风生水起,还需要一些时日。

对于冷冻冷藏面行业而言,光靠一家两家企业的涉入也远远不够,还需要面粉供需的稳定、设备与技艺的研发,以及消费者的“全民参与”。只有产业链繁荣,冷冻面才可能真正成为方便面的“替代品”

 

Copyright © 2016 Hangzhou Starpro Starch Co. Ltd.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